以“拥抱变化”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上海车展于4月19日至28日燃情开幕。作为“双碳目标”提出后的首个A级车展,本届车展首度聚焦“碳中和”,参展企业”零碳战略”及低碳创新技术爆发式集体亮相,产业低碳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共识,“双碳目标”为汽车产业带来新机遇新挑战。
1.参展概述
本此车展参展商规格较高,集中展示了汽车产业创新成果,共吸引1000多家整车、零部件、智能技术等企业参展;展示车型覆盖各类乘用车、商用车、新能源汽车及全新概念车等。据统计,车展共亮相新车165款,其中新能源车型73款;共发布全新车型64款,其中新能源全新车型达44款。细分统计传统燃油新车SUV车型居多,新能源BEV车型共59款,占比高达80%。
图1 上海车展亮相新车统计
2.碳中和视角解读汽车产业发展趋势
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优,电动化仍为发展第一核心。汽车产业“双碳目标”的实现,是基于对汽车产品生产、使用、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环节进行管理,其中车辆使用环节的碳排放是生命周期内重要贡献者。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料汽车碳减排优势巨大,据《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(2020)》研究结果显示,以产销量较高的A0、A级车为例,单车生命周期纯电动可实现25%以上碳减排。因此,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之时电动化仍将成为核心,围绕电动化加速推进产品技术落地、加速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、加速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低碳化。
图2 不同级别汽油、纯电动乘用车平均单位行使里程碳排放
车展上各大车企展示了电动化转型的决心,”扎推”加速推进电动化产品市场化。BBA等豪华品牌首次推出纯电平台,BMW iX 、Mercedes Benz EQS等EV产品性能卓越,WLTP或CLTC工况下续航可达700+公里;小鹏、威马、哪吒等造车新势力持续加码,P5、W6、U pro等新车型不断拓宽产品矩阵,智能化配置加速迭代;“自主车企+互联网”造车模式开启合力造车2.0时代,ARCFOX(北汽+华为)、智己(上汽+阿里+张江高科)均带来重磅之作,产品具备自主车企工程制造技术、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双重加持。
图3 重磅BEV车型汇总
低碳化不能一“电”到底,实现”脱碳“需氢能源加码。在”碳中和”的道路上,氢能是不可或缺的清洁能源,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对产业整体脱碳具有战略性意义,不仅可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,还可助力碳减排。上海车展展现了“氢能热”,包括现代/格罗夫在内的多家企业推出了氢能源汽车及燃料电池技术。
乘用车方面,现代集团设立氢燃料电池专属品牌HTWO,全球首个量产氢燃料电池车NEXO再次亮相,搭载现代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技术,加满氢气只需5分钟,便可实现续航800km(NEDC工况)以上。
商用车方面,格罗夫在发布全新氢能商用车品牌中极氢能汽车,49吨氢燃料电池6X4半挂牵引车中极-天枢、4.5T氢能高端城市物流车中极-天玑两款量产车型全球首发,最长续航高达1000km。
尽管氢能源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,氢燃料电池汽车走向大规模商用尚需时日,但未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、加强核心技术研究、加快关键零部件量产落地,产业将会迎来高速、高质量发展。
智能化助力绿色出行,从车辆运行侧减碳。电动化进程促进智能网联技术应用落地,智慧交通、共享出行也将从车辆运行侧提高交通效率,减少碳排放。上海车展上L4级自动驾驶车型产品频出,AI视觉、人工智能、增强现实等技术应用场景更为广阔,整车智能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;同时V2X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保障人-车-路-云互联互通,加速即时信息交互与共享,加上数据平台的保障,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出行,提升出行效率。
3.总结
从百花齐放的上海车展中不难发现,面对“碳中和”目标,汽车产业行动已开始。尽管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占汽车总量的1.75%规模较小,20年电动汽车的替代量仅占汽柴油消费量的1.15%,但未来电动化、智能化仍为产业发展核心,相信随着整车产品力不断提升、充换电基础网络不断完善、售后服务模式不断扩充,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;同时氢能源也将成为实现减碳的关键路径,将共同助力产业实现低碳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融合发展。